【巴黎】到博物館喝咖啡 @ minami walking :: 痞客邦 PIXNET ::
旅行中,能坐下來喝杯咖啡,是一種愜意的享受。
喝咖啡不一定要在咖啡館,如果在博物館喝杯咖啡也很棒。在抹大拉的頭頂有條緞帶上頭寫著「Raboni (老師)」,拿著十字權杖的耶穌臉旁有一條寫字的緞帶,上面寫的是拉丁文「Noli Me Tangere (別觸摸我)」。這情景是描述約翰福音第 20 章第 16 及第 17 節裡,復活後的耶穌遇見抹大拉並出聲呼喚,抹大拉轉過來用希伯來語呼喚:Raboni,接著耶穌便說,不要摸我,因為我還沒有上天去見我的父。(完整對話請google查詢)
看了這些照片才知道他其實是一個有著肉感的女性侗體,強壯的雙臂,扎實的大腿,讓人有種安心又舒服的感覺。眼神偶爾迷糊,偶爾堅定,脣形、身形的表現更是萬種風情,這也難怪在當時會吸引到那麼多男人的目光。或許對有些喜歡纖細女性的男人一定嗤之以鼻,但是他的這個傳奇光環你是不能夠去否定的。
在網路上所流傳的「世界十大廢墟」中,大多對於Craco的描述只有一句話:「因地震及戰爭而消失的城市」,有些版本描述的比較詳細,說是連年戰亂導致大批居民移民美國,再加上地震的破壞導致居民最後放棄了這座城鎮。這個描述其實並不正確,的確南義有非常多居民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移民北美,Craco的居民也不例外,但這和戰爭完全沒有關係,而單純只是經濟的因素;此外Craco許多居民移民美國和這座城鎮被遺棄也完全沒有關係,畢竟當初留下來的人比移民北美的人還要多。
《西班牙像一本書》的寫作方式非常值得一提。把西班牙地圖打開,把著名的旅遊景點標出來,再依著興盛年代的時間順序,深入介紹每個城市的背後故事。一個城市之所以能夠成為著名景點,多半是這個城市背後有著動人的故事;依著歷史的寫作順序,讓讀者再閱讀故事的同時,彷彿也溫習了西班牙歷史一次。
台鐵的兩鐵專車自去年三月起開始試辦後,鐵道+鐵馬這兩鐵就是目前最夯的休閒方式,目前兩鐵已經不是試辦,變成常態性的服務了!雖然限制仍很多,但已經進化成一人一車就可以搭乘,不過很多人都不知道單車可以上火車。這一次趁老爹的台北市山岳協會李振鴻嚮導有辦兩鐵的單車遊,趕緊報名來體驗看看兩鐵環保列車,騎單車還是其次,主要是搭火車啊。也別忘了以前的火車搭乘記,因為鐵馬能上火車,也算是台灣交通運輸上的大事:
北愛爾蘭雖然歸屬英國,但完全沒有邊境管制,如同在愛爾蘭各城市移動一般來去自如。只待了約半天的時間,加上陰雨不斷,烏雲壟罩,並不是個遊覽一座陌生城市的最佳時機。但是短短幾個小時,卻是整趟走馬看花行程中,印象最深的一次經驗。就算不太了解北愛複雜的衝突歷史,這座城市像是會說話似的,清晰的訴說著……
李安拍色戒在此取景,革命青年密會的「朝陽書店」是一家服裝小店,如今劇組 撤離後只剩一塊招牌。電影裏裕順祥理髮店、張泰昌洋鐵鋪和滬寧台旅館等場景, 都恢復為老鎮原先的店面,作著原來生意,所以會有招牌與店面不符的情形, 遊客喜歡在這些招牌前合照。
聖十字教堂是屬於方濟教會的教堂也是佛羅倫斯最大的一座方濟教會教堂,最早在1294年的時候,是當地的居民為了方濟教會的教士所奉獻的教堂,由當時的建築大師康比歐(同時也是聖母百花大主教堂的設計者)設計,目前的規模當然是經過無數次的擴建而成,包括美麗的大理石正立面,也是1863年才完成的,教堂是歌德式的建築,在充滿文藝復興建築的佛羅倫斯,是少數的建築風格,不過教堂本來是大會堂(Basilica)式的,後來添加了尾端的左右翼廊,變成特殊的埃及十字(T字形)!
美濃的菸田,在今春收割完後就走進歷史冊頁中了。如同台灣的鹽和糖一樣,不再種植生產自製和銷售。這樣貼近我們日常生活的民生食品,竟然不用自己土地去種植生產和銷售這是很離譜的一件事。
冬季的西濱,海峽蒼茫,季風強勁,意外地令人有在歐洲的北海某岸開車的錯覺;桃園境內有一大長段奇妙的狹窄車道,兩排草叢枯黃,更是完全不像在台灣的熟悉景象。越往南走,天氣漸佳,因應近年崛起的風力發電潮流、大舉興建的白色大風車,構成西濱沿途的特珠風景。
鍾理和被尊稱為客家文學之父,是有其原因的,台灣文學最早先進應該是出身在彰化的賴和,為何客家文學之父是鍾理和不是賴和?原因就在鍾理和沉浸在文學中的執著和辛苦是那樣令人動容和感人,這位文學之父只享年四十五歲,一生為文學奮鬥卻是到死方休,死前最後一口血就是吐在他創作的稿紙上。
為了挑戰客運環島坐四個小時的車來到炎熱的高雄,看看時間還早決定到美麗島站,看看傳說中的「光之穹頂」巨大彩繪玻璃圓頂,繪製了象徵高雄的海洋與生命間的互動,果然是令人讚嘆的巨作啊!
東京五日,除了睡覺,多數的時間都在走路、逛遊樂園。走累了,便坐下來吃吃喝喝。冬日排汗不易,只好勤跑廁所,因此這趟的東京行,考察了不少當地廁所。
日本大概是全世界唯一的免治馬桶愛用者以及集散地吧?!幾乎所有公用廁所的馬桶都有自動沖洗私處的裝置。有些廁所間甚至還有播放「沖水聲」的音響裝置,大概是為了免除那些躲在廁所卻不知道在做什麼的人的尷尬所用。
對我這個貪吃鬼而言,旅行到異地,吃的問題絕對是有必要審慎思考的一件事,無論多麼拮据的旅行,罐頭與麵包以外還是要來點像樣的當地美食,要不至少踏進超市跟著當地人採買。自從十年前在澳門的「怪味肝臟」經驗之後 ( 請見《來點兒葡萄牙菜~之一》第一段 ),我就開始重視所有關於「吃」的當地語言,先把菜餚的名字記下才安心。即便如此,還是不免誤觸地雷,所謂「美食」真的存在於每個地區嗎?答案可就不是那麼肯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