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的543 - 伊朗行─希拉子的鏡宮
鏡宮內部中央置放著伊斯蘭教什葉派第七代伊瑪目的靈柩,許多伊朗人都倚貼著靈柩祈禱,親吻著窗櫺,甚至還有人流著淚,敬拜態度非常虔誠。許多人敬拜後就直接靠牆席地而坐,或冥想、或休息、或小聲交談,這裡也擔負了某種程度的社交功能。
鏡宮內部中央置放著伊斯蘭教什葉派第七代伊瑪目的靈柩,許多伊朗人都倚貼著靈柩祈禱,親吻著窗櫺,甚至還有人流著淚,敬拜態度非常虔誠。許多人敬拜後就直接靠牆席地而坐,或冥想、或休息、或小聲交談,這裡也擔負了某種程度的社交功能。
羅馬鬥獸場(Colosseum),原名弗萊文圓形劇場(Amphitheatrum Flavium),亦譯作羅馬大角鬥場、羅馬圓形競技場、科洛西姆、哥羅塞姆,位於今天的義大利羅馬市中心,是古羅馬時期最大的圓形角鬥場,建于公元72至82年間,現僅存遺跡。
寺齡已1200年的長谷寺是弘法大師在西元802年創建,寺中最具特色的便是每33年才露面供人參拜的11面觀音像,是日本的國寶,甚至連寺裏歷代的住持有些也沒親眼見過,因為長谷寺是每20年一交接,目前的住持是第53代的富田寶元,便很幸運的見到2次,第1次是小時候跟著當住持的父親見到過,第2次便是他接任不久,也就是2001年,換句話說,等到下一次就是2034年囉!
阿卡拉位於馬德里東北近郊,從Atocha車站搭火車約三刻鐘便可抵達。我來此地主要是衝著塞萬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1547~1616),因此下車後就直奔他位於舊城裡的老家(Casa de Cervantes),一窺這位西班牙文學巨擘的誕生地。
會館約略分為 : 依同業性質產生的,依地方性質產生的 . . . ,依同業性質的,日本至今仍有保存,比如說 : 京都的西陣織會館,勸業會館 . . . ; 而依地方性質產生的,目前全世界上存在數量最多,活動最頻繁的,恐怕就是馬來西亞了
阿格拉(Agra)位於德里南方240公里處、亞穆納河(Ja muna)岸,是印度北方邦最重要城市,原本是蒙兀兒帝國的首都。西元1857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推翻了蒙兀兒政權。1858-1947年間印度淪為英國統治的殖民地,從此阿格拉已經不再是印度的政治重地。
她將隔壁教室的門鎖打開邀請我入內,然後安安靜靜坐在自己的位子上,讓我盡情的拍照。我試圖想補捉這位小女生美麗的容顏,可惜的是室內過暗,即便調高ISO值,快門還是不夠。再加上手邊的這顆鏡頭,在這樣的情形下很容易對焦失誤,連拍了三張,事後發現沒有一張拍攝成功。
耶利哥歷史始於一萬一千多年之前(中國夏朝約為4000年歷史),為全世界最古老的城市。雖然耶利哥因全區低於海平面三百公尺,氣候十分炎熱,四周均為一片荒無不毛的沙漠,但由於這塊綠洲自古以來有地下泉水滋養,是遠古時期城市聚居最喜愛的地點之一,在當時就已經是世界文明的搖籃。
翡冷翠舊城區街道蜿蜒曲折,但只要抬頭望向天際,看到那紅橙色的大圓頂,象徵這座城市在文藝復興全盛時期的榮光:百花大教堂,就知道身處在那個方向。也由於街道狹小,無法看到全景,遊客從街道走出來第一眼看到大教堂廣場時,望著眼前的龐然大物,存在感非常強烈。
『西元1204年,鐵木真西征乃蠻,於西元1206年平服蒙古各部,他在斡難河招開「庫利爾台」,也就是宗親大會,建九游白旗,被諸部推為共主,上尊號為「成吉思汗」…』從1206年至今,這「藍天下的子民」,靠著堅毅的性格、驍勇的戰功,打響了蒙古帝國的名號。
吳哥窟,英文Angkor Wat既沒「吳哥」也沒有「窟」,Angkor不管怎麼發音應該是「安哥」才對,Angkor梵語意為首都,其實「吳哥」來自廣東人的念法,依照廣東發音翻譯成中文,於是變成吳哥。
盧森位於瑞士的心臟地帶,每年春天,皮拉圖斯山(Pilatus)和鐵力士山(Titlis)的溶雪灌溉了盧森湖,也滋育了這座古樸小城的文明。最早的拓荒者是羅馬時代的漁夫,他們在湖畔搭起零星的茅屋,將從湖裡撈捕的漁貨順著羅伊斯河(Reuss River)賣給北方的日爾曼人,讓他們在每週五也能藉著吃魚來表達對上帝的恭敬。帝國留給此地最大的德政就是為這群漁夫蓋一座燈塔,這也是盧森拉丁名字"Luciaria"的由來。
高雄苓雅區有間萬應公廟名為「聖公媽廟」的「廟中廟」。據「聖公媽」廟後頭的碑文所記,此廟沿革乃緣於:「清嘉慶年間,現址人口寥寥無幾,前方是大片魚塭,後方十公尺為海,當地居民以捕魚為業,無意中有人發現日落後,此處發出紅光,傳說若身體欠安,到此焚香膜拜,次日即可痊癒出海。於是集資興建『有應公廟』,後來增添小殿,改稱『聖公聖媽廟』」云云。
沿著白川通走,目光很自然地被這個衝出牆壁的車頭給定住。仔細一看,原來是家書店,感覺上亂有個性一把。牆壁是用岩石給堆砌起來,正確來說,應該是丟滿岩塊的牆,店主用鐵絲網住大小不一的石頭。給人創意、隨性之感,好奇地推了門。
在柬埔寨的吳哥窟之旅,我去了一趟洞里薩湖,就望見了這棟由日本人捐助的水上學校,洞里薩湖一代,雨季會湖水大漲,做成這種水上學校,可以四處遊走,也可停靠岸邊,倒也方便
霍本區 (Holborn) 附近應該可以算是文教區,因此這裡並不像熱門觀光區那樣人潮洶湧,尤其在辦公大樓以及學校休息的假日,巷子非常安靜,這裡有一棟寫著歲月痕跡的古老建築:Old Curiosity Shop。這棟建築建於西元1567 年,今年 440 歲。
在旅行中,辨認生活的的理想與責任,並從中誕生出莫大的勇氣,正如同在《看不見的城市》末尾,馬可波羅對忽必烈所說的:生靈的地獄,它已經存在了,那就是我們每天生活在其間的地獄,也是我們聚在一起而形成的地獄,我們只有兩種方法可以逃離,第一種,就是接受它,並且成為它的一部分;然而第二種方法,就是在地獄裡頭學習去辨認,什麼東西不是地獄,然後,讓他們繼續存活,給他們空間。
先貼了兩篇都是圖片的文章之後,文字篇的剛開始定了一個比較嚴肅的名稱,因為我認為不了解柬埔寨的地理與其歷史,光看吳哥窟遺址群的建築藝術之美根本沒有意思。
古芝等同於諾曼蒂和滑鐵盧,都是戰爭「聖地」的代名詞。今日世界趨於大同,說起戰爭彷如神話。這等太平盛世說戰爭,真像熱帶赤道地方的人不曾見過雪花似的陌生和遙遠。
莽葛讀書會,這提筆落款的是何懷碩先生。二樓是只開放給讀書會成員使用的樓層,據聞有更多的收藏和書籍...古籍善本書..成為讀書會會員的資格有二,一是累積消費達五千元,二是需有讀書會成員推薦..是不是還有其他規定,懶人查沒多問,哀怨的離開櫃臺...
京都是關西的重要文化所在地,起因是當時的桓武天皇,在西元七九四年建都於此,期間大約一千餘年的時間都是首都,直到明治天皇的時代,把首都遷回東京,因此在京都留下許多重要的文化和建築群。
耆那教(Jianism)起源於西元前五~六世紀左右,屬於印度本土性的宗教,目前教徒的人數遠少於印度教、伊斯蘭教與佛教徒。他們反對祭祀殺生與偶像崇拜,屬無神論。另外,耆那教與佛教一樣,主張種姓平等,並強調非暴力、不欺瞞、不偷竊、不耽溺色欲、不貪婪等五大戒律。
這一路走來,文海珍和徐美女這兩位草盟的核心人物,對公共事務從怯生生到侃侃而談,從溫柔美麗到必要時也可以堅定勇敢,從獨立個人到結合資源、深耕社區文化,從偶然的落腳天母到在天母落地生根,就是一個精彩的故事。
距今133年前,西元1872年3月9日下午三時,28歲年輕的馬偕搭乘渡輪來到了滬尾(淡水)。馬偕博士在他的日記中這樣描述著:「我舉目向北向南,然後向內陸遙望青翠的山嶺,心靈非常的滿足,心神安寧且清靜,有一股明確的聲音對著我說,『此地就是了』,而同行的李庥牧師也同時對我說『馬偕,這就是你宣教的地方了』。」,「這好像有無形的繩,引我到這『美麗之島』去。」
這個土地公廟本來就是間很平常,那種小小間的土地公廟,在採金熱那年頭,因為信眾採金許願靈驗,於是當時就有人發願要將小廟改建成大廟,後來因為土地公不肯(?),所以最後決定保留原有的小廟,在外圍蓋個大廟並包住小廟,才會出現廟中廟這樣的奇景!